命运这个词语,多少有些宿命的味道。命有先天禀赋、环境的意思,运则包含着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心理特征、思维习惯和生活际遇等。然而命运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改变的,曾国藩曾经在一封家书中说:"惟读书可脱换骨相。"古人认为骨相包含着这个人后天所有的运势,而曾国藩则认为骨相也可以随着读书而改变。最有力的证明,就是《资治通鉴》开篇的话,"读史故能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司马光的话不无道理,历史展示了历代英杰的呕血奋争,艰辛探索,性格弱点和最后的人生结局,有人言道:"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皆非。"其实翻开史书,古人的教训早摆在那里了。所以鲁迅先生主张少看甚至不看中国的书,我是不赞成的。
史书读的多了,多少有些心得,对一些历史进程中起极大推动作用的代表人物,历史事件、社会发展规律,总会提炼出一些高屋建瓴的想法。俯瞰历史是简单的事情,但是当初上演的那一幕幕活剧,主人公又是在命运的漩涡中何等的迷惘啊!
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学派和政治人物,要算法家人物牺牲的最多了。儒家直接教人入仕,培育了像公孙弘之流的蝇营狗苟之徒,而孟子讲究的骨鲠精神,培养士气的方正之道,没有多少人拾起,所以儒家的牺牲,算不得轰轰烈烈。至于道家,更是恬退自养,以柔克刚,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入世的精神是没有的,所以道家干政的少,牺牲的也少。
在中国这样的特殊国度,自由民主的东西是没有的,甚至连雅典小邦的奴隶式"民主"也没有,一点可怜的历史证据,仅仅是周召共和,可那算是什么共和呢?无非是缺乏君主的条件下两个大臣分担君权,而国储长大以后,又把政权交了出去,看来中国的政治,奴才的思想是很严重的。
然而我们无法苛求古人,专制国家和专制制度几千年的牢固存在,必然有它合理的理由。如黄仁宇先生所说:"一走兽有别于一飞禽,其间关系着两方的组织与结构,不能仅以\"没有翅膀\"作为一切之解释"(《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第一章 问题的重心·中国未能产生资本主义之原委》)。今天的人们,已经在市场经济的带动下,在开放的视野引领下,多少有了一些民主的意识。"读史故能刚健笃实辉光日新",我相信通过对中国传统政治中牺牲最大的法家学派、法家人物和统治集团的历史考察与分析,必将推出一个坚不可破的结论--法家的命运就是专制者的命运,他们的命运都很悲惨,要想改变这种宿命,必须归趋于民主政治。
谈法家,必须要谈及三个极为重要的人物和一个王朝的覆灭。这三个人物是:法家巨子商鞅,法家思想集大成者韩非,法家思想的成功实践者李斯。这个短促覆灭的王朝是:秦王朝。
一,商鞅遭受车裂的命运
商鞅,这位"为秦开帝业"的法家巨子,为中国确立了君主集权制、郡县制、官僚爵位制、"什伍"编户、刑律、土地私有和一夫一妻式小农经济形式,秦国六代君主依靠这套成熟坚固先进的封建制度终于横扫六国,成就了统一中国的"帝业"。秦王朝虽二世而亡,但"秦法"、"秦制"、"秦政"的基本内容仍被中国历代王朝所继承。清末的谭嗣同先生就曾指出:"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