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遵说道:
“上德之君……动作伦于太和,取舍合乎天心。下德之君……动作近于太和,取舍体于至德。上仁之君……心意虚静,神气和顺,管领天地……法禁平和,号令宽柔,举措得时,天下欢喜。上义之君,性和平正……威而不暴,和而不淫。上礼之君,性和而情柔……顺心从欲,以和节之。”(《上德不德篇》)
《老子》原文论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语句精简,似乎只是意在对政治的五种状态作出评价,而严遵则已将其完全阐释成为五种政治方略。而无论其中何种方略,“和”都是不可或缺的一个要素。
由兼统时空的意义而言,“和”即称为“太和”。如谓“昔之帝王,经道德,纪神明,总清浊,领太和”(《善为道者篇》)、“是以圣人……道德为父,神明为母,清静为师,太和为友,天下为家,万物为体”(《不出户篇》)、“以道为父,以德为母,神明为师,太和为友”(《治大国篇》)。
严遵在“中和”、“时和”基础上,阐述“太和”的思想,这既是宇宙构成说的理想模式,又是社会政治的最高境界。
严遵“与时俱和”思想的提出给予现代社会的启示,至少有如下三个方面:
(一)“和”是一个形上本体的概念,“和”体现着宇宙构成的真相,是万物、群生的生存基础。
(二)“和”是一个既内涵空间又内涵时间的概念,也就是说,“和”是动态的、发展变化的,“和”具有“时义”。
(三)“与时俱进”一语的字面含义,是“同时代一起前进”,或“随时间而进化”、“和时代保持同步发展”等。“与时俱进”的“时”,可以解为“时间”、“时代”;“俱”解为“同时”、“同步”、“一起”;“进”可以解为“进步”、“进化”、“前进”。这句话的字面含义,可以理解为有二个主语,一是人们自己,在语句中省略了,二是“时间”或“时代”,整个句意就是“人们以及时代一起在前进”。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有一个主语,即人们自己,“时间”或“时代”则是目的状语,整个句意则是“人们保持着与时代的同步发展”。“与时俱进”所强调的是一种方向性、时间性,它所体现的是一种进化观、发展观。由于古今语义的变化,加之受到成语的限制,整句特别是“时”字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与时代的什么同步发展?前进到时代的什么地方?这里,或许可以认为,“与时俱和”启示我们为“与时俱进”充实起一个目标:与时代的和谐局面同步发展,向着时代的和谐目标一起前进。
严遵由阐发老子学说而提出的“与时俱和”思想,恰将“与时俱进”与“和谐社会”两种现代理论概念联接起来。
(原刊《船山学刊》2008年第1期,发表时删节了注解。)
[①] 老子的政治思想有“无为无不为”与“贵柔”两个方面,其中“无为无不为”是由形而上的道论、亦即绝对的“大象无形”的逻辑思维形式中引申出来的;“贵柔”是由形而下的“器”的层面、亦即相对的“有无相生”的逻辑思维形式中引申出来的。参见张京华:《论老子之学术归止》,刊《中华文化论坛》200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