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网络文学联盟国学精粹道学[专题]老子研究

与时俱和——严遵《老子指归》及其对现代和谐社会理论的启示

收录:2008-6-12  作者:张京华  来源:网络搜集  点击:3698
赞一个 赞 0  损一下 损 0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点击浏览老子研究专题、或者张京华专栏

四、“时和”、“俱和”、“与时俱和”

严遵认为“和”居于宇宙之中央。其言曰:“阳气主德,阴气主刑,刑德相反,和在中央。”(《以正治国篇》)又曰:“天地未始,阴阳未萌,寒暑未兆,明晦未形,有物三立,一浊一清,清上浊下,和在中央。”(《天之道篇》)

文子亦言“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居中央”(《文子·上德》)。庄子曰“中央之帝为浑沌”,浑沌亦即“和”之形象表述。严遵以“和”居宇宙之中的思想当是承此而来。[⑧]

“中央”又称为“中主”。严遵云:“在为之阴,居否之阳。和为中主,分理自明。与天为一,与地为常。”(《上士闻道篇》)

“中央”、“中主”又称为“中和”。严遵云:“睹纲知纪,动合中和。”(《善建篇》)[⑨]

“和”居中央,是就其和合阴阳而言。阴阳对应清浊、天地,而“和”居其中,故曰“和”居中央。故知所谓“中央”,即“中位”、“中道”。

“中位”、“中道”皆具有兼统四维时空的内涵,但分别而言,亦可说“中位”、“中道”既有空间的涵义,又有时间的涵义。

就空间而言,“和”针对着阴阳、天地、五行、万物、万方、百姓、群生,具有广阔的现实背景。如谓“故和者,道德之用,神明之辅,天地之制,群生所处,万方之要,自然之府,百祥之门,万福之户也”(《天之道篇》)、“天地无为而道德无为,三者并兴,总进相乘,和气洋溢,太平滋生”(《至柔篇》)、“天心和,万物丰熟,喜祥屡臻,吉符并集”(《天下有道篇》)、“世主无为……天地为炉,太和为橐,神明为风,万物为铁,德为大匠,道为工作……故能陶冶民心,变化时俗……成遂万物……感动群生”(《圣人无常心篇》)、“载道德,浮神明,秉太和,驱天地,驰阴阳,骋五行,从群物,涉玄冥……此治天下之无为也”(《出生入死篇》)等等。[⑩]

就时间而言,“和”针对着寒暑、四时,具有久长的历史背景。古代“时”字的本义为“四时”,即春夏秋冬四季。“四时”由二分二至的历法观测而来,在取法于天地的总的价值观念之下,“时”又引申出“时中”的本体判断,以及“时政”的政治标准。“时”必须守其中位,称之为“时中”(宋儒解为“随时处中”),又称“与时消息”、“与时偕行”(《易经》)、“与时相应”(《黄帝内经》)、“与时往矣”(管子)、“与时屈伸”、“与时迁徙”(荀子)、“与时相偶”(鬼谷子)、“与时生死”、“法与时移”(商鞅、韩非)、“与时俱化”、“与世偕行”、“与物终始”(庄子)、“与时俱化”、“与时周旋”、“与时变化”(《吕氏春秋》、《淮南子》),等等。

承周秦诸子之后,严遵也屡屡阐述“与时俱行”之义,如云“屈伸取与,与时俱行”(《以正治国篇》)、“与时变化,神全万物”(《治大国篇》)、“盛衰存亡,与时变化。……与时变化,死而复生”(《柔弱于水篇》)、“进退与时流,屈伸与化俱,事与务变,礼与俗化”(《上德不德篇》)、“秉微统要,与时推移,取舍屈伸,与变俱存”(《上德不德篇》)、“与时俯仰,因物变化”(《得一篇》)、“与时化转,因之修之”(《天下有始篇》)、“与时相随,与和俯仰,不为而自成,不教而民治”(《知不知篇》)等等。

与时俱和——严遵《老子指归》及其对现代和谐社会理论的启示 共有8页,您还有4页没有浏览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尾页  页次:4/8
我来说两句......
赞一个  损一下
名家文章专栏
国学精粹
精彩国学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