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网络文学联盟国学精粹儒学[专题]老子研究

由“命”而“道”——老子、孔子前后中国古代哲学命意辨正

收录:2006-4-7  作者:黄克剑  来源:网络搜集  点击:3931
赞一个 赞 0  损一下 损 0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点击浏览老子研究专题、或者黄克剑专栏

中国哲学的源头或可上溯到临世于殷周之际的《周易》,那被用于吉凶贞问的筮卦所默示的乃是人对“命”的究竟的眷注。肇自老子、孔子,哲学的旨趣转而辐辏于“道”——它意味着以价值自觉为枢机的人生境界在中国人这里的开悟。由“命”而“道”的演递,略相当于苏格拉底前后古希腊哲学的变迁(见拙论《从“命运”到“境界”》,载《哲学研究》1996年第2期)。敞开这段哲学的史迹,这脱不开中西比勘的考辨也正关联着如此的却之不去的人文话题:人成其为人,其心灵祈向何以总会有形而上的一度?

一、“一”与“多”

哲学的慧眼在于从“多”中窥出“一”来,它搜求着的始终是一以贯之于森然万象的生机之几微。赫拉克利特是古希腊第一个说出“从一切产生一,从一产生一切”这一命题的哲人,但在他之前,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早就以自己的方式为万物寻找那“始基”的“一”了。无论“水是万物的始基”、“无限(者)是万物的始基”、“气是万物的始基”抑或“火是万物的始基”显得怎样互不相入,“始基”对于万物那种“一”与“多”的关系却终于为始基的不同悬设者所允诺。赫拉克利特之后,从毕达哥拉斯到德谟克利特,哲学家们依然热衷于“始基”的究问,“一”与“多”的措思线索也因此得以再度延伸。当苏格拉底开始以人的“心灵的最大程度的改善”作为哲学的职分时,“始基”的魅力终于消歇了,但由“美本身”、“善本身”、“大本身”的拟制所引出的柏拉图的“理念”,却把又一种赋予“多”以生机的“一”带给了哲学。从此,西方哲学几乎一直笼罩在这愈益自觉的“一”与“多”的张力下,以至于怀特海和海德格尔竟会分别以格外敬重和不无揶揄的口吻作出全然一致的断论:整个西方哲学史原只是一再演绎着的柏拉图主义。

然而,见于西方哲学的“一”与“多”的思趣是否还可印证于中国?胡塞尔曾带着西方人的那份自豪感宣称:“哲学说希腊语”,我们中国人是否也可以毫无愧色地告知世人:“哲学说古汉语”呢?

中国人对“始基”从来就没有太多的兴趣。《管子·水地》确曾说过:“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产也”。但即使这说法略可比拟于泰勒斯,也只是一种特例。与前苏格拉底的古希腊哲学处在时代等高线上的中国哲学是演示在《周易》古经(以下简称“《易》”)中的易理,不过,那时,这不曾命题化的易理还只是默运于“人谋鬼谋”(《易传·系辞下》)的筮、卦。“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传·系辞上》)如果说在《易》中真正起结构间架和脉络贯通作用的是八卦两两相重后所得到的六十四卦,那末,将事物依其自然或本然界限尽分于“二”的方法便是六十四卦所示易理的契机所在。“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的数的逻辑固然可以表示为21=2、22=4、23=8、26=(23)2=64,“太极”则未尝不可示意为20=1。“太极”并非“始基”,但它在《易》的易理系统中正可视之为“一”,并且就20(阴、阳未分或“零”分)而言,它又恰可以了解为“零”极或“无极”——由此,宋儒周敦颐所谓“无极而太极”之说也可得一谛解。诚然,无论是“两仪”、“四象”、“八卦”,还是“太极”,其如此称谓都在《易传》为之命名之后,然而《易》中虽无其名,却已早有其实。“两仪”即阴(--)、阳(—)两种态势,“四象”即对“两仪”按阴、阳两种势向再度两分后所得到的四种气象(— —、-- —、— --、-- --),“八卦”而“六十四卦”则象征万物及其相互关联。倘对“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称之为“有”,“太极”或当称之为“无”(20——未曾二分或“无”分);倘称“两仪”、“四象”、“八卦”、“六十四卦”(“万物”之“象”)为“多”,“太极”则又可称之为“一”。中国哲学的原始根荄深藏于《易》,“有”与“无”、“多”与“一”的诡谲理致涵淹在古经卦画的移易迁变之中。比起古希腊哲人由“始基”的悬设所引生的“一即是多”的哲学慧识来,中国《周易》古经对“一”与“多”的措置是另一种情形,但同样有着终极意味的另一种“一”,毕竟也为哲学之光在东方的泛起给出了一条足够辽远而漫长的地平线。

由“命”而“道”——老子、孔子前后中国古代哲学命意辨正 共有10页,您还有9页没有浏览

首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尾页  页次:1/10
我来说两句......
赞一个  损一下
  • 网友点评
  • 点赞一族
 ※ 文章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由“命”而“道”——老子、孔子前后中国古代哲学命意辨正》点评。
 ※ 文章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由“命”而“道”——老子、孔子前后中国古代哲学命意辨正》点赞!
精彩图文
《北京旧志汇刊·细说易经六十四卦(上下)》
《北京旧志汇…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
论中国传统文…
凋零的川江号子(1)
凋零的川江号…
“真正好喝的黄酒还是在绍兴”
“真正好喝的…
踏遍青山散为家:瑶族(5)
踏遍青山散为…
花鸟鱼虫玩文化(1)
花鸟鱼虫玩文…
名家文章专栏
国学精粹
精彩国学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