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如果说对既往历史所发生的事实和记录进行经验性和事实性的分析与研究属于“历史学”范畴的话,那么,“历史哲学”就是某一位“历史学家”或“思想家”按照自己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对既往历史事实的重新观照,从而首先揭出理想的历史模型,其次通过这种模型指出现世的问题,以及克服、解决它的历史实践的必要性问题。如果前者将客观的“历史事实、行为”(resgestae; taten)作为首要问题的话,那么,后者就以观照这种行为的“观念、思想”(cogitio; spekulation)为其核心。
然而,历史学的主要问题是要尽量排除人的主观因素,忠实于经验性的事实和对象,用自然科学、实证主义的态度,找出历史的规律性。可以说历史学是近代市民社会的产物;“历史哲学”从形而上学的“观念”和“确信”出发,其根源也能以近代市民社会之前的社会思想来阐明。因此,我们可以将汉初思想家董仲舒(公元前179-107)的春秋学作为历史哲学的问题来研究。
为了阐明董氏春秋学所包含的历史哲学的意义和问题,笔者认为首先应该了解促使汉武帝(统治公元前140-87)尊奉儒教为“正统的国家统治理念”(die orthodoxe staatsdoktrin)的汉初公羊家以及董仲舒本人基本的“历史理解”,他们的“历史使命”。笔者认为从根本上来看,对上述人物的历史理解给予决定性影响的是战国末期思想家邹衍(公元前约305-240)的“五德终始说”。所谓汉初公羊家们的历史使命即:第一,试图排除君主基于“个人的过分自信”而对“绝对权利”的滥用,以及由此引起的历史悲剧(例如秦始皇独裁)。第二,遵循邹衍五德终始说之一的“历史循环论”,根本改革秦的统治制度和方式,把新出现的汉帝国统治进行合理化的“改制”,并将儒家的统治理念确定为万古不变的真理(道)。
笔者从这样的理解出发,用改制历史论来研究董氏的春秋学。最后,同伏尔泰(voltaire)和黑格尔(hegel)的历史哲学相比较,分析董氏春秋学的历史哲学的意义和局限。
二、邹衍的五德终始说与春秋学的出发点:“改制”
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
邹衍睹有国者益淫侈,不能尚德,……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先序今,以上至黄帝,……大并世盛衰,因载其禨祥度制,推而远之,……称引天地剖判以来,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此。
记录以上思想的邹衍之著作没有能保存下来。(1)其中主要指出的是“五德转移,治各有宜,而符应若此”的论点,这里所指的“五德”正是《尚书·洪范篇》里的五行:即水,火,木,金,土。(2)关于五行转移的顺序,《文选·魏都赋》里注引《七略》做了如下说明:
邹子有终始五德,从所不胜:土德后,木德继之,金德次之,火德次之,水德次之。
这就是所谓的“五行相胜说”的顺序。五德,即五行,原本就是人类日常生活中所必须的生活资料,有着与“五材”(3)类似的含意。水火是生活的基本条件;木主要指木制的农具;金指青铜器(特别是武器类);土是指人们进行农耕生活的田地,即大地。按古代中国人朴素的想法来看,木制农具可以翻土,所以是“木胜土”;用类似青铜或铁制成的刀可以砍树,所以“金胜木”;火可以熔化铁制品,所以是“火胜金”;用水可以灭火,所以是“水胜火”,也许邹衍就是把这种从观察自然现象中得到的物质相互间的“势力发展”的朴素认识演绎成王朝势力兴衰的基本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