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保安人偷着在地窖里做刀子,卖点钱,其实,当时,由于这样的手艺,他们收入算比较高的,是富人。经常由于富以及有宗教信仰,被红卫兵批斗。老人们有的被砸坏了膝盖,许多人瘸着走路。可是保安腰刀手艺从未失传,如今已经畅销阿拉伯市场了,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把刀就是民族的历史,是民族智慧的结晶。
哈克的孙子热素力已经在大河家建立了保安腰刀厂,召集了老匠人,手工作坊和现代机械化结合在一起,生产销售量很大。已经开发出景泰蓝宝剑,可以做拐杖。老品种有雅吾其,黄铜的鞘子,刀把子是牛角和黄铜做成的,刀子寒光闪闪。子母刀是双刀,一个鞘装两刀。满把,十样锦,尕角刀,各有风格,各有不同的魅力。特别是传统的鱼刀象鱼,小巧,随身携带,吃手抓很好用。有天,热素力,那双鹰一样的眼睛出神望着十样锦,多么美丽的刀啊,锦绣无比,十样风格聚集成的花朵一样的刀子。他肥胖而不失俊秀的脸,已经打刀子而了流汗。风箱吹的风呼呼做响,他正用力锤打一把腰刀。啊布老人俘着雪白的胡须,慈祥的眼睛闪着光,说,热水素力啊,今天我发现了个老匠人,可以做失传几百年的折花刀,那是你祖上送给成吉思罕的宝刀,热素力眼睛已经湿润了,骑上摩托,和老人找老匠人,两人来到甘河滩,找到木藏老人,老人已经牙齿掉了,穿羊皮马夹,眼睛依然有神,说明来意,老人擦着泪水说,试验一下,做不出来,你们不要笑话我啊。啥叫折花刀,原来是成吉思罕随身携带的战刀,是一不拉老人的杰作,刚加上其他金属用火烧,烧成通红时,再锻打,最后淬火,冷却,用力一折成为折花刀,这样造出来的刀,韧性好,不容易折断。老人回忆起年轻时的做法,年轻人挥舞打锤,铁匠铺子里炉火熊熊燃烧,风箱拉的做响,铁锤敲打声叮当做响。过了一月,折花刀终于成功了。俨然是把宝剑,剑身寒光闪闪,有美丽的花纹,鞘子是金黄色的,原来这折花刀是铁木真随身携带的护身符啊。真是把千古奇刀。
望着折花刀,木藏老人和热素力已经眼泪出来了,说,先人的手艺不会失传。这个消息被中央电视台知道了,记者们纷纷来到保安三庄,拍摄的,照相的,络绎不绝。电视上出现了这个场面。木藏老人和热素力笑的合不拢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