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桑【真解红楼】系列
1
深究中国皇统社会的阴暗与悲哀,不仅是它的独裁专制和对个体生命的无视,也不仅是皇统集团对社会财富的独霸,更重要的是它所形成的对人的精神思想的控制与压抑。
——准确地说,这是必然导致“她”自身与众多生命共同毁灭的“死结”。
显然,伟大的曹雪芹对此明晰而深恶;《红楼梦》的整体艺术向度就在这里。无论贾宝玉时显呆痴乃至疯颠,还是林黛玉凸显尖酸、生命脆弱,其实都是被精神桎梏的压抑,而憋闷抑郁得“变态变相”之表现。因为这二人(艺术形象)是红楼梦中设定的两位惟独的通“灵”界之人。贾宝玉有中国创世纪说的女神——女娲赋予的“补天”之才;林黛玉是“灵”河畔生就的“咏絮”之才。他们对当时浑浑噩噩的人世间的那种不适应,显然是极正常的。这跟红楼梦中用“贾(假)”字来表达作者对整个社会的认识是一致的;这跟红楼梦有意用表现主义手法在卷1呈现的——一僧一道,在“灵”界“骨格不凡,丰神迥异”而到人世间就一个成了“癞头跣足”一个成了“跛足蓬头”,也是同样的艺术指向。
2
“宝黛”的爱情是红楼的主线脉,可这份爱情尤其受到当时环境的压抑——到了根本无法表现表达、苦不堪言明的程度。这非但是对人的精神的扼制也是对正常人性的残害。
——这是现代人们,尤其现代年轻人,无法想像的。
林黛玉是大家闺秀,通常规矩是非理(礼)勿思、非理(礼)勿动;她怎么能跟所爱的人表达自己爱情呢?即便对青梅竹马的表兄贾宝玉也不能直言倾诉。这是多方面不允许的。可宝黛心中的爱情又是那么的刻骨铭心、撕肝裂胆、不可取代;只有“青山隐隐”“绿水悠悠”※1才可为之作证的以生命为代价的人间深情。黛玉小姐是红楼中最具写诗天赋的人,有“咏絮” ※2之才。她的诗代表着曹翁的心声。然而,即便是写诗林黛玉也绝不敢在诗文中明目张胆地表现表达自己的爱情。可诗毕竟是心灵的呼唤,是言志的;黛玉在诗中的流露或说委婉表达是必然的。红楼卷45的“风雨夕闷制风雨辞”就是一例。
请看——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黛玉作此诗之前的背景描写,必须先说说。
书中写“黛玉喝了两口稀粥,仍歪在床上,不想日未落时天就变了,淅淅沥沥下起雨来。秋霖脉脉,阴晴不定,那天渐渐的黄昏,且阴的沉黑,兼着那雨滴竹梢,更觉凄凉。知宝钗不能来,便在灯下随便拿了一本书,却是《乐府杂稿》,有《秋闺怨》《别离怨》等词。黛玉不觉心有所感,亦不禁发于章句,遂成《代别离》一首”。
这里,当时的景态、黛玉的心态及其动态,自不必说了。其实,这是在替这首以凄悲情绪为外化的冲击力、以少女心头无法肆放的情爱作底蕴的诗,来做铺垫设计的。至于“《乐府杂稿》《秋闺怨》《别离怨》”这书名、篇名均无可考,应属“拟作”※3。这其实既是曹翁用小说的笔法使其“真实化”的一种手段——不必做表层的认真追究,也是曹翁对这诗的文化气脉的源流继承的一种暗示——有必要做深层思索。此后再细谈。
Microsoft OLE DB Provider for SQL Server
'80040e14'ݿ 'i9a7b81124b5h2a1c0l2n6e8' ־Ҫ־еĿռԭ sys.databases е log_reuse_wait_desc С
/Appr/Show.asp 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