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老舍的短篇小说《抓药》是一篇形式和寓意都很奇特的作品,在双线双关的结构形式下隐藏着一个神秘的内核:他对革命文学运动的真实态度,对近期发生的左翼文坛与“自由人”、“第三种人”论争的看法,对自己近期作品创作动机的表白,以及对于批评者的答复。
主题词:老舍;《抓药》;自由派作家;左翼批评家
《抓药》,发表于《现代》5卷1期(1934年5月)。
这篇作品没有收入老舍其后自编的短篇小说集《赶集》(1934年9月)或《樱海集》(1935年8月)中。根据老舍选文的习惯,未收集的小说大抵因其内容涉及到个人经历与心境,时过境迁,便有意将其遗忘,类似未收集的作品还有《小铃儿》《生灭》等。1
这是篇结构和命意都相当奇特的短篇小说。
这篇作品没有得到老舍研究者们的注重。
一
小说采用了与《黑白李》相似的双线结构,但没有一个“我”穿梭其间进行组织,场景的转换以空行的形式作为标记。可见,作家当时尚处在短篇小说创作的试验期,技巧稚拙,表现出文体创新的意愿。
第一条情节线写的是青年农民二头的故事。二头赶了一个大早,进城为重病的父亲抓药,返程快到城门口时内急,上厕所时捡到一本红皮的书,出城时被巡警当成革命党逮捕,稀里糊涂地被关在牢中。他在牢中结识了一个难友,就是这本书的作者,他恨这本使他倒霉的书,也因此恨这位写书的人。他们聊了起来,但二头并不懂他话里的意思。过了几天,二头被稀里糊涂地释放了,回到家中,父亲已然在两天前下葬。
第二条情节线写的是小说家汝殷的故事。汝殷靠写小说养家糊口,青燕靠写批评养家,汝殷不管写什么作品,总是受到青燕的严厉批评。汝殷无奈之下便开始模仿青燕认可的作品,不料所有的刊物都因害怕而拒绝发表。汝殷一气之下自费出版,青燕如厕时无意间将这本红色封面的书丢失。不久,汝殷被捕。
作品的时代印痕比较明显,起首便提到“日本兵又上齐化门外去打靶”,又写到国民党政府的“恐红”症,当正是30年代初的事情,可以证实小说取材于近距离的观照,所表现的是当时社会和文坛上的风风雨雨。
二头的故事和汝殷的故事本无甚相干,交叉点在那本“浪书”(二头语)上。二头的悲剧出自“偶然”和“误会”,他不该捡到那本“浪书”;而汝殷的悲剧也是偶然的,他不该为和批评家赌气而写那本“红皮”的书;搏弄他们命运的是当时的政治环境和文学氛围。
由于二者之间并无直接的联系,因此,研究者们往往各有取重。关纪新在《老舍评传》中忽略了二牛这条线,而专注于汝殷的悲剧。他写道:
“《抓药》里的所谓‘文学批评家’青燕,在社会上享有一定名声,实际上并不把职业道德放在心上,他找准一位勤奋写作的作家,一贯与其作对,连作品都不读,就屡屡给人扣上一顶‘意识不正确’的帽子,以便抬高自己的身价,简直就是文学界的‘混混儿’。”2
老舍这篇小说的重点确实是在表现汝殷的悲剧,二头仅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无辜受害者,但仅从“道德”的层面进行分析是不够的,汝殷的创作和青燕的批评充其量是带有“寓言”性质的恶作剧。实际上,在这两个故事下面,还有着人未言及的内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