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网络文学联盟名作鉴赏诗词曲赋[专题]普希金作品

普希金《致大海》赏析

收录:2008-6-17  作者:程光炜  来源:www.ilf.cn  点击:3445
赞一个 赞 0  损一下 损 0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点击浏览普希金作品鉴赏专题

普希金(1799—1837)是俄罗斯文学之父。18世纪和19世纪之交,是俄国社会急剧动荡各种矛盾激化的时候,诗人的一生就是在这极其黑暗的历史时期里度过的。他出生贵族,却成为俄国不平等社会制度的叛逆者和掘墓人。他以自己的良知和笔,抨击沙皇的黑暗统治,声援为推翻旧政权慷慨捐躯的十二月党人,因此,受到残害,多次监禁和流放。1837年初春,在一场显然充满预谋的决斗中,普希金中弹身亡。诗人之死,震动了整个俄国。年仅27岁的诗人莱蒙托夫当即写下《诗人之死》这首著名长诗,表示强烈抗议,并以此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俄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别林斯基称普希金的作品是“俄国生活的百科全书”。可以说,诗人人生的不幸,正是他的诗之大幸:他以自己深邃的痛苦和矛盾,表现了俄罗斯民族对生与死、光荣与耻辱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深刻理解。正因为如此,普希金的作品不仅至今仍激发着俄国作家对生活和艺术的思考,而且也远播世界,成为全人类一份宝贵的文学遗产。普希金最为中国读者所熟悉的杰作是《皇村回忆》、《自由颂》、《致恰达耶夫》、《致大海》和长篇小说《欧根·奥涅金》等等。

普希金的诗,是俄罗斯文学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它意蕴丰满、完整而含蓄;结构上则显得适度、匀称,诗行均衡,音节优雅而且华美。用别林斯基的话说,“它所表现出的音调美与俄国语言之间的和谐,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浓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净,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戟一样的坚固而有力。”但抒情色彩的浓郁和思想主题的深刻,应该是留给人们最深的印象。

翻开《致大海》这首诗,出现我在我们面前的是波涛汹涌、象征着无常的命运的大海。它时而惊涛拍岸,令人惊心动魄;时而缓缓退向远去,像诗人一样,陷入久久的沉思;它时而又动荡不定,既呈现出历史和人生的困惑,也展示着它无尽的激情和魅力。这首诗写于1824年,已届中年的普希金这时经历了一系列人生的困厄,命运的挫折,大海重新唤起他内心的冲突,和对理想的渴望。他写道:

再见吧,自由的原素!

最后一次了,在我眼前

你的蓝色的浪头翻滚起伏,

你的骄傲的美闪烁壮观。

第一节流露了诗人的迟疑、悲观和伤感。面对“自由的原素”,他的一声“再见”里,包含了“最后一次”凭吊大海和与之告别的味道。

第二节到第七节诗,在诗的情绪上是一个转换。它们充满了“倾诉”和“自白”的抒情基调。诗人把大海当成可以倾诉的友人,在远处的细浪里,仿佛听到他“忧郁的絮语”。在岸边,诗人“静静地,迷惘地徘徊”,回想往事,思索人生的真谛,但是,在追求受挫的痛苦体验中,他倍感形只影单的孤独。不禁写道:

啊,我多么爱听你的回声,

那喑哑的声音,那深渊之歌,

我爱听你黄昏时分的幽静,

和你任性的脾气的发作!

这一诗歌片断,是诗人心路历程的真实记录。1924年,普希金的个人命运连遭不幸:先是秘密警察在他私人信件中发现他在研究无神论学说;接着被撤消公职,遣返他父母的领地普斯科夫省的米哈依洛夫斯克村,受地方政权监督;在这两年里,普希金远离朋友,远离文学界,精神和生活上极其孤独;后来,他又产生从海上逃亡去南欧、彻底离开俄国的计划,但均告失败。就是在这抗争无效、期望渺茫的心境中,孕育了《致大海》这首名作。所以,当我们读到下列诗句时,会感到进入了普希金那矛盾、挣扎着的内心世界:“你在期待,呼唤……我却被缚住,/我的心徒然想要挣脱开,/是更强烈的感情把我迷住。”在浩瀚无比的大海岸边,我们仿佛看见了诗人那在风中久久徘徊,无处寄托的身影。

普希金《致大海》赏析 共有3页,您还有2页没有浏览

首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页次:1/3
我来说两句......
赞一个  损一下
  • 网友点评
  • 点赞一族
 ※ 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普希金《致大海》赏析》点评。
 ※ 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普希金《致大海》赏析》点赞!
靓图美文
《扒手莫扎特》:精悍的啼笑人生
《扒手莫扎特…
格吕内瓦尔德《耶稣受难图》(伊森海姆祭坛画)1515年
格吕内瓦尔德…
《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五味人生里看世界
《姨妈的后现…
伦勃朗《基督与奸妇》1644年
伦勃朗《基督…
谢晋《芙蓉镇》
谢晋《芙蓉镇…
丁托列托《苏珊娜和老人》1565—1570年
丁托列托《苏…
精彩鉴赏专题
名作鉴赏
名师点评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