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网络文学联盟名作鉴赏诗词曲赋[专题]韩翃诗歌

韩翃《寒食》赏析

收录:2012-4-2  作者:张永芳  来源:《名作欣赏·文学鉴赏》2007年第5期  点击:850
赞一个 赞 0  损一下 损 0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点击浏览韩翃诗歌专题、或者张永芳专辑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韩翃:《寒食》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作者韩翃,字君平,南阳人,是中唐著名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他在天宝年间考中进士,但开始并未得到重用,在地方担任几年节度使幕僚后,便回乡隐居了。但他的诗名却传遍天下,许多篇章脍炙人口,有“一篇一咏,朝士珍之”(高仲武《中兴间气集》)的美誉;甚至传入宫廷,得到皇帝的赏识。唐德宗时,知制诰的职务出现空缺,皇帝特令传韩翃入宫。当时还另有一个叫韩翃的人,也是进士,所以内臣奉旨后询问召见哪一个韩翃。唐德宗当即手抄《寒食》诗,并御笔批示:“予此韩翃。”于是,诗人韩翃一下子成为天子的近臣,受封为驾部郎中、知制诰,即为皇帝起草诏令的官员。这不仅是一则文坛佳话,更是当时社会重视诗歌和诗人的例证;得到皇帝赏识的诗作《寒食》,自然也传为千古名篇。

从诗题即可看出,本诗是咏写寒食节的作品。寒食节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即清明节的前三天。据说此节为纪念春秋时廉士介子推而设,介子推曾随晋文公出亡多年,而晋文公在回到晋国后大赏功臣时却将他遗忘,介子推便背着母亲到绵山隐居。后来晋文公反悔,多次征召介子推,他都不肯再出来。于是晋文公下令放火烧山,本意是逼介子推现身,介子推却不改初衷,终被烧死。晋文公闻讯大悔,下令在介子推被烧死的那天,即旧历三月初三禁止举火来纪念他,这便是寒食节的由来。不过,后世的寒食节定在清明节前三天,即旧历的二月二十四日,其最主要的内容是禁火,即只能吃冷食,也就是事先做好的糕饼之类。另外的活动即郊游,尤其是妇女,往往“淡妆素服,提携幼女,分馂游息”(崔寔《四民月令》)。因而,寒食节是男女老少都喜爱的节日,也是最能反映世俗国势的重要日子。

韩翃的《寒食》诗,正生动地描摹出寒食节时皇都的蓬勃春景和皇室的雍容富贵,不仅是节日礼俗的真切再现,更是盛世欢歌的具体刻画。这样的诗作,当然颇合封建帝王的口味,难怪它受到皇帝的直接赞赏。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便指出:“二十八字中,想见五剧春浓,八荒无事,宫廷之闲暇,贵族之沾恩,皆在诗境之内。以轻丽之笔,写出承平景象,宜其一时传诵也。”那么,这是怎样的一幅“承平景象”呢?不妨细作品味。

诗作的前两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描写的是“五剧春浓,八荒无事”的皇都春景。“五剧春浓”,意谓皇都春色盎然;“八荒无事”,意谓天下太平。可见诗作所写,确与带有政治意味的“承平景象”相关。“春城”,不仅指季节,更是指地点,点明春色围裹的乃是皇都长安;“无处不飞花”,也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描摹,更是对皇恩普降的歌咏。于是,在点出皇都之后,诗作更点出皇家园林的景物“御柳斜”,实际是将节令与宫廷、景物与皇恩联结为一体。特别提出“御柳”,正与当时的皇家节日礼俗相关。《唐辇下岁时记》记载道:“清明日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也就是在寒食节到来时,用钻燧即钻木取火的方法,从榆树柳树中得到火种,称为“新火”,并赏赐给亲信的权贵大臣。如不明白这一礼俗,便很难读懂诗作的含义。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云:“君平以《寒食》诗得名。宋亡而天下不复禁烟,今人不知钻燧,又不深习唐事,因不解此诗立言之妙。”

因诗作本意在歌咏皇朝,所以写出春景后,便转为皇室礼俗的述写。诗作的后两句:“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写的是寒食节当日傍晚,宫廷将“新火”的火种分赐给权贵之家,让权贵们分享皇室的荣华富贵。前引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即评述道:“如‘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二语,犹只淡写。至‘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上句言新火,下句言赐火也。”在寒食那天,能得到皇室赏赐的火种,是当时的一种特殊礼遇,所以接受者都引以为荣。元稹《连昌宫词》便咏写说:“初过寒食一百六……宫中特敕许燃烛。”诗人窦叔向的诗作《寒食日恩赐火》更直接写出自己得到赐火恩遇时的感激之情:“恩光及小臣,华烛忽惊春……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贫。”“汉宫”,系以汉代唐,实指唐朝宫廷;“传蜡烛”,分发用蜡烛传载的新火火种;“五侯”,本指汉末外戚梁氏与王氏俱一族五人封侯的鼎盛气象,此处喻指所有的权贵之家;“散轻烟”,指得到新火后权贵之家举火为炊的太平气象。

韩翃《寒食》赏析 共有3页,您还有2页没有浏览

首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页次:1/3
我来说两句......
赞一个  损一下
  • 网友点评
  • 点赞一族
 ※ 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韩翃《寒食》赏析》点评。
 ※ 水平一般哪?!暂时还没有网友给《韩翃《寒食》赏析》点赞!
靓图美文
德加《大使们的咖啡音乐会》1876—1877年
德加《大使们…
格吕内瓦尔德《耶稣受难图》(伊森海姆祭坛画)1515年
格吕内瓦尔德…
普桑《福西雍的葬礼》1648年
普桑《福西雍…
《肉蒲团》:炫耀式的情感教育
《肉蒲团》:…
隋唐绘画之《捣练图卷》
隋唐绘画之《…
《天狗》:因为真实,所以感动
《天狗》:因…
精彩鉴赏专题
名作鉴赏
名师点评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