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加开不败的花朵
新华书店1950年版
作者简介
马加(1910—),著名满族作家,原名白永丰,笔名白晓光、马加。他于1910年生于辽宁省新民县弓匠堡子村的药房先生之家,1925年至新民县城文会中学读书,1928年考入东北大学教育学院读书。其间,他对文学产生了极浓厚的兴趣,并以“白晓光”的笔名,在沈阳《平民日报》副刊上发表诗作《秋之歌》,迈出了走向文学创作道路的第一步。“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他只身流亡到北平,过着失学失业、极端困苦的生活,但却不辍创作,写成中篇小说《寒夜火种》等大量作品,并于1935年夏天,在清华园加入左联,走上革命道路。从此,他在党和左联领导下,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编过《文学导报》、《文风》、《黎明》等文艺刊物。“七·七”事变后,他于1938年辗转到达陕北的延安革命根据地,在陕北公学和中央党校学习,同年参加了八路军文工团。他曾在雁门关外随续范亭的游击队打过游击,在奇岚山下做过群众工作,在华北战场经历过十几次战斗。1941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在延安文艺界抗敌协会从事文艺创作,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成为他创作历程的转折点,写出延安第一部长篇小说《滹沱河流域》及其他短篇小说和散文。1946年,他同妻子申蔚一起回到东北根据地,参加北满农村的土改工作,当过工作队长、区委书记,并写出反映这一运动的著名中篇小说《江山村十日》,立即引起文艺界的注意,被冯雪峰称为“炭画式”的作品。1950年,他又出版了《开不败的花朵》,受到文艺界的普遍称赞。这部中篇小说先后被译成日、蒙、英、德等多国文字。1951年,他随志愿军到朝鲜采访,后来写出长篇小说《在祖国的东方》。1955年,他到盖县体验生活;1958年,全家迁至新民县兴隆公社,深入生活,并在这里写成长篇小说《红色的果实》。“文革”期间,他同其他作家一样,遭受磨难。“文革”后,他写成著名的自传性的长篇小说《北国风云录》和《血映关山——神州烽火录》两部力作,受到读者和评论界的普遍称誉。他还发表过短篇小说集《新生的光辉》、《过甸子梁》,散文集《祖国的江河土地》、《友谊散记》(与申蔚合写)、《马加散文集》等。他曾任东北作协主席、中国共产党十二大代表、现任辽宁省文联主席、辽宁作协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理事、辽宁延安文艺学会会长等职。
内容概要
1946年5月,在东科尔沁中旗无边的草原上,在开不败的五颜六色的马兰花、野菊花的大地里、四辆胶皮大车由通辽开出,向着瞻榆县城前进着。车上的三十多位同志,都是延安的革命干部,按着党的指示,将去东北建立革命根据地。由于四平失守,他们只好绕道瞻榆前去哈尔滨。这些干部的领队是老红军出身的曹团长,还有沈阳人副团长王耀东。他们身经百战,有丰富的革命斗争经验。他们率领的这些干部虽然工作不同,但都是受过考验的革命同志。如今,他们看着草原的美景,谈论着未来的工作,心情轻松愉快,但对前边瞻榆县的情况不甚熟悉,心中有点不安。因为近来蒋介石派人到内蒙活动,勾结地主武装,密谋策划反革命叛乱。大车来到西拉木伦河,河水较深,王耀东等跳下车,帮车把式把车推过河。然后,他坐到车上继续讲蒙古达尔罕王把草原卖给张作霖的事情,讲述达尔罕王手下的小武官嘎达梅林的英雄故事,讲述他率领百姓反抗,掉进西拉木伦河淹死的悲剧,大家都听得入了神。后来,王耀东同刘群、林秀、赵班长谈起东北沦陷十四年的种种苦难,一直谈到日落西山,蒙古骑兵向导把大家领到了贾家营子宿营。王耀东在蒙族老牧人那申乌吉家过夜,知道这穷苦老人的大儿子,随嘎达梅林反抗达尔罕王而死去了,他的小儿子投奔共产党,在瞻榆县当了保安队员。第二天,向导换成那申乌吉,他领着四辆大车,顺风走了三十里,进入大草原的深处。大家正尽情领略草原的胜境,一场雨把大家的衣服全淋湿了。烂泥、雨水,道路极难走,拉车的大青骡竟然恐惧地倒在地上,曹团长和王副团长等只得下车,踩着泥,顶着雨,以“天上下尖刀子也不怕”的精神和毅力,走了几十里路,来到小巨河屯。大家安睡一夜,第二天早晨与那申乌吉热情话别,相约再见,就踏上前往瞻榆县城的征途。可是,当他们询问由县城那边来的一位老乡时,才知道瞻榆县城有一股保安队员叛变了,大家感到吃惊,四辆大车顿时停止前进。曹团长从那个老乡那里得知叛变的保安队有三十来人,领头的叫韩宝玉,说他受了国民党的委任状。为了弄清真情,王耀东领着他的警卫员杨得青和另外两个战士,拿着大枪走到前边的一块土棱下埋伏起来,观察前边保安队所在的三家子村的敌情。但是,杨得青刚发现了五六个敌人就开了一枪,把敌人吓跑了,王耀东只好领着他们撤回来。曹团长听过大家对敌情的分析,立即令大家迅速占领前边七百米处的沙坨子。经过紧张地冲击,王耀东抢在敌人之前首先占领了沙坨子,向对面的敌人开了枪。待所有队员隐蔽在沙坨子后边时,曹团长从望远镜里看到敌人马队已从对面沙岗后边穿过来,并打马冲上来。于是他下令开枪,跑在最前边的敌人应声落马,跟在后边的两个敌兵也负伤折回,打退敌人的首次冲锋。这时,保安队有人走向沙岗下面,向这边喊话,要求不要打枪,不要误会。曹团长等人分析情况,决定派赵班长前去谈判,了解敌情。但是保安队耍阴谋,竟向赵班长开枪,赵班长只好在同志们的掩护下跑回沙坨子。不多时,保安队再次冲向沙坨子,曹团长让大家做好充分准备,待敌人纵马跑进有效射程内,他一声令下,五支长枪同时射击,打得敌人拨马回遁。恰在这时,那申乌吉领人送饭来了。原来曹团长走后不久,这位蒙族老人听到枪声,判定是曹团长与反动派交火,于是就张罗着准备做饭。眼下曹团长不顾吃饭,向那申乌吉询问去瞻榆县城的路线,并派赵班长骑马前往,与城里的孙县长取得联系。赵班长骑马跑出不远,保安队就派出十三四人猛追,幸得曹团长等配合,才摆脱敌军的追击。这边,曹团长和王耀东看到沙岗子上只有不到十个保安队员,决定组织突击队,抢夺沙岗子这个制高点。王耀东自告奋勇,担任五支长枪、五个警卫员组成的突击队的指挥,勇敢地冲向沙岗子。他命令两人一组,分别从左右两方向上冲击,终于攻占了沙岗子,红旗插到最高处。但是,在最后一刻,王耀东不幸中弹,英勇地牺牲在离沙岗顶点二十米的地方。战斗结束了,同志们就地掩埋了王耀东的尸体,人人感到伤心,人人想到他的为人和高尚品德,杨得清哭得最厉害。曹团长领着大家离开沙岗向县城奔去,可是迷了路,转了一夜,仍然走回原地。后来他们在老乡帮助下才来到瞻榆县城,找到了孙县长,大家高兴万分。第二天,曹团长又领着大家向开通出发了。路上,他见到了那申乌吉当保安队员的小儿子巴扎布,他与韩宝玉同在保安三中队,却未跟着韩宝玉去投国民党,仍然留在共产党的队伍里,今天来为曹团长护行。他们真诚地交谈着,走到了大草原的尽头。他们就要登车奔赴哈尔滨了,但却忘不了草原上那开不败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