炊埘青的时候,
羊们已家去了
有些,亦已在路上了。
贪懒的,被尖快的胡哨叫起来;
倔强着的,
听辣痛的鞭声跟着跑。
所有甜美的草场,
凝莹的河水,
都遮上朦胧的暗幕,
成了灰色的一团影子,、
已将无可留恋了。
况且已正是时候——
不算早了!——
太阳下山,羊儿在家。
夜莺轻轻地唱了三声眠歌,
正像天鹅绒的柔软,
多多少少的羊们,
悄没声响的睡在栏里,
不再“迷啊迷”的声唤。
似乎早已忘记,
在那森远的林间,
却有不幸的一个被拉下了。
想正悲咽着,
向不说话的黄昏嘶叫;
他怕将有迟暮之感了!
“树林正是大狼底窝,
他不知怎样哩?”
孩子们都嚷着。
火把出来了,
吹哨底声浪四面合着:
“回来吧,快回来吧!”
那死人住的大野,
仿佛倒有廓落的几声回响,
以外便寂寂了;
这是多么的烦厌和失望啊!
飘零在外的绵羊;
悲鸣吗?踯躅吗?
偏不!早安然躺下,
喊不出也跑不动了。
火光从树林外过去,
他神经上微微的一动;
以外,便只好静静的憩息着,
在不尽的长夜中有所等待了!
秋风在林梢又下了一阵,
大约无非是黄叶,
黑越越的一团无端的压下来。
又怎样的温暖啊!
……
【赏析】这应该说是首寓言诗,起码从形式上看是这样。在童语般的动物故事的外表下,诗人讲述了一个迷途者失望与疲倦交织,期望与等待并存的心境。写作这首诗的1921年10月,2l岁的作者经历“五四”新文学运动的狂飙突进后,面对保守势力的强大攻势,思想上正像新文学的环境一样,陷入一个迷惘彷徨的低潮,诗中那“不幸的一个被拉下”的迷羊正是他心境的写照。曹经有过的辉煌景象,如“甜美的草场\凝莹的河水\都遮上朦胧的暗幕成了灰色的一团影子”,再也不可留恋,而前程却渺不可见。失去目标的疲倦和失望过早地袭上诗人的心头,以至当同志像羊群呼唤他归队时,他却自甘放逐于森远的林中。这时他的心情竟意外地获得了一种远离喧嚣的宁静。所以他既不悲鸣.也不踟蹰,安详地退却,让自己的疲劳得以休息。不是颓然自放,而是在“静静的憩息”中反思,在漫漫的长夜中等待,并积蓄力量。虽然失望过,厌烦过,可是希望没有熄灭。当环境的重压,如飘摇的落叶,黑越越地压下来时,他不是感到孤单虚弱,而是感到充实的温暖。因为他清楚自己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