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吸西江”,一作“尽挹西江”。西江,指长江。这是借用佛教禅宗语来写饮酒之豪迈。“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细斟北斗”,是把天上的星斗想象为酒斗,这在屈原《九歌?东君》也有类似诗句,如“援北斗兮酌桂浆”。词人过洞庭、祭屈原,自然会想到屈原事、屈原句,自然更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但他奇特之处在于把洞庭月夜的景物幻化了,今宵此处,宇宙万物顿时成了宾客,大家欢聚一堂,以北斗星为酒具,以长江水为酒浆,尽情地喝个痛快。这是何等阔大的气派,何等开广的胸襟!这种睥睨世人而物我交欢的神态,是作者自我意识的扩张,是感人人格的充溢,表明作者早已把人间的富贵荣辱抛之九霄云外。正如南宋魏了翁在《跋张于湖念奴娇词真迹》所云:“方其吸江酌斗,宾客万象时,讵知世间有紫薇青琐哉。”(《鹤山题跋》卷二)
再至此,词情达到高潮,所以歇拍总括上文,“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结笔借用苏东坡《念奴娇》“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的词句,而这里更达到一种物我两忘的超尘绝俗的境地。故查礼称该词“最为世所称诵”,词中许多句子“皆神来之句,非思议所及也”(《铜鼓书堂词话》)。王闿运更指出:“飘飘有凌云之气,觉东坡《水调》犹有尘心。”(《湘绮楼词评》)
这首词具有独特的艺术造就,不但是中秋诗词代表作,而且是整个古典文学的一个代表作。究其荦荦大者,《过洞庭》杰特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关于洞庭的吟唱。自屈原以来,诗人、词家大都通过吟唱洞庭湖的优美壮阔,来表达对先人的缅怀,或对时事的感慨,或绝唱亲人间惜别,或讴歌传说里凄美。洞庭水、洞庭月乃至所有洞庭美,只是一种具象意境,而洞庭自然山水和当地历史人文赋予作者的情感基调才是落笔真谛所在,其诗文较多表现为一种洞庭怨、洞庭愁。此时的张孝祥虽因奸人所害而落职,却不是借景销怨、借酒浇愁,而是通过浪漫的描写,将其高洁的人格和超旷的胸怀展现给大家,给人以精神上慰藉和艺术上享受。二是关于该词的写作技巧。该词通篇景中见情,句句有人,笔笔含情,情以物动,辞以情发,比喻信手拈来,感慨油然而发,语言活泼生动,哲理深邃博精,尤其是通过奇特的想象,把无形的心境化为超越现实的物象,使得全词运笔空灵且豪迈,艺术感染力大大增强。以上所展示的敻绝尘寰的境界和浪漫手法,足以与苏东坡《水调歌头?中秋词》相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