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网络文学联盟名作鉴赏中短篇小说[专题]诺贝尔奖作品

米·亚·肖洛霍夫《一个人的遭遇》(1956)

收录:2009-10-28  作者:倪蕊琴  来源:www.ilf.cn  点击:5101
赞一个 赞 0  损一下 损 0
更多精彩内容,敬请点击浏览诺贝尔奖作品专题、或者倪蕊琴专辑

在集中营他和战友们一样受尽了折磨和痛苦,但他不屈服,一次找到机会冒险逃跑,但又被带着警犬的德国兵追上,警犬把他咬得全身血肉模糊,而他却奇迹般活了下来。

1944年德寇在前线失利,不得不调派一些俘虏去顶工,索科洛夫被派为一个少校工程师开车。这个德国军官往返于靠近前线的公路上,可以听到苏军的隆隆炮声,索科洛夫再也不能忍耐了,他想尽办法,找到机会俘虏了少校冲过火线逃回祖国。上级要嘉奖他,而他只要求早些准许他回家看看亲人。

回到家看到的只是一个大弹坑,邻居告诉他,伊林娜和两个女儿早在1942年就披德国飞机炸死。这一打击太大了。幸亏三个月后他得到了儿子的消息。阿那托里在炮兵学校学了一年,以优良成绩毕业后就上了前线,现在已是大尉炮兵连长。得过六次勋章和奖章。这个可喜的消息使索科洛夫振作起来,以儿子为骄傲,夜里常常作着老头儿的梦想:等到战争一结束,就给儿子娶个媳妇,自己住在小夫妻家,干干木匠活,抱抱孙子。可是就连这样朴实的梦想也落空了。

战争即将结束的时侯,父子俩从不同战线齐集在柏林附近。索科洛夫焦急地等待着,巴不得立刻能跟儿子见面。5月9日早晨,就是胜利的那一天,儿子被一个德国狙击兵打死了。“在远离故乡的德国土地上,埋葬了自己最目的欢乐和希望”,索科洛夫怀着破碎的心,孑然一人复员了。

他不愿回家乡,便到一个老朋友处重操旧业——当货车司机。在当地茶馆附近,一个小孤儿惹起他的怜爱,他假称自己就是父亲,从此一老一小相依为命,小凡尼亚温暖了索科洛夫的心,而他的父爱保证了一个孤儿的健康成长。“我”越听越感动,对他们父子的命运深表同情。

故事以作者的二段抒情插笔结束,起到点题作用:“两个失去亲人的人,两颗被空前强烈的战争风暴抛到异乡的沙子......什么东西在前面等着他们呢?我希望:这个俄罗斯人,这个具有不屈不挠的意志的人,能经受一切,而那个孩子,将在父亲的身边成长,等到他长大了,也能经受一切,并且克服自己路上的各种障碍,如果祖国号召他这样作的话。”“我怀着沉重的忧郁,用眼睛送着他们...,本来,在我们分别的时侯可以平安无事,可是,凡尼亚用一双短小的腿连跳带奔地跑了几步,忽然向我回过头来,浑动一只粉红色的小手。刹那间,仿佛有一只柔软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我的心,我慌忙转过脸去。不,在战争几年中白了头发、上了年纪的男人,不仅仅在梦中流泪,他们在清醒的时候也会流泪。这儿重要的是能及时转过脸去。这儿最重要的是不要伤害孩子的心,不要让他看到,在你的脸颊上怎样滚动着吝啬而伤心的男人的眼泪。”

作品鉴赏

《一个人的遭遇》(原名《人的命运》虽然只是一篇3万余字的短篇小说,但它在当代苏联文学中具有重大的开拓意义。在人物塑造上,肖洛霍夫开赞美普通人、平凡的人和"小人物"之先河。他重视写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个人命运,展示平凡中的伟大,展示人性美。主人公索科洛夫是一个普通工人,种过地,又当过兵,他的一生遭遇非常平凡,却具有普遍性。索科洛夫是世纪的同龄人,是自十月革命以来苏维埃国家所经历的苦难的负荷者,是两次战争造成的灾难的承受者:国内战争使他成了孤儿,卫国战争又使他失去妻子儿女。战前他为社会主义建设付出了辛勤劳动,战争爆发时他第一批应征入伍,战后,索科洛夫怀着一颗破碎的心,却没有颓丧。他收养了一个孤儿,对他倾注了全部的父爱。这是一个坚强的苏联公民的形象。

米·亚·肖洛霍夫《一个人的遭遇》(1956) 共有3页,您还有1页没有浏览

首页 [1] [2] [3] 尾页  页次:2/3
我来说两句......
赞一个  损一下
精彩鉴赏专题
名作鉴赏
名师点评专辑